通知通告

首页  通知通告

“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探索与创新”一文在教育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8-03-20 13:34:39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暨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袁祖望教授为孙绵涛教授的著作《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写的书评《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探索与创新》,在《教育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发表以来,在教育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学者和研究生对这篇书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篇文章是在反复研读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基础上写的一篇力作,对孙教授著作的理论内容、学术特色、重大意义及孙教授的学术人格,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读者深入理解孙教授这本著作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他们在评论这篇书评的同时,还纷纷来函索要此篇文章。这里将袁祖望教授写的书评上传在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网站上,以满足广大学者和研究生对这篇书评的需要。

 

 

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探索与创新——读孙绵涛教授著《教育管理学》
袁祖望
内容摘要:
孙绵涛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创建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做了艰辛的探索和创新。孙著《教育管理学》就是这种探索和创新的辉煌结晶。该著作的问世是一种质变,是中国教育管理学建设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正式形成。从此,中国的教育管理学有了自己的理论范畴及理论逻辑,有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有了能与西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相提并论的思想理论流派,结束了中国教育管理学理论贫乏而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新时代。孙著《教育管理学》创立了以主体教育管理观为主轴的全新的理论范畴及理论逻辑,突出表现为范畴建构的学理基础不同,范畴结构有别,抽象层次更高。全书原始创新多,理论色彩浓,学术规范好,普适性更强,凝练厚重的鲜明学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及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学术人格。
关 键 词
教育管理学 理论创新 理论学派
作者简介: 

袁祖望,暨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

正 文 : 

    近年来,在多遍研读和组织研究生学习讨论孙绵涛教授著《教育管理学》过程中,深感该书特色鲜明,凝练厚重,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学术感受和巨大理论震撼。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创立的重大意义
   西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水平当以美国为代表,最早可上溯至美国学者霍尔1829-1832年的两本著述。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历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理论运动”,美国教育管理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体现为学派林立,理论纷呈,其中不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世之作。从总体看,西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注重哲学基础,富于理论创新,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太重视严密的体系构建,著作或教材大多属于问题式,结构松散,随意性大。
   中国近代的教育管理学起初以介绍外国教育管理的论著为主,在100多年时间里,由零散的理论研究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学科群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在教育管理学的体系和内容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就总体情况看,中国教育管理学还未形成其它学科难以取代的独有话语体系,即没有一套体现深刻教育管理思想、用范畴逻辑和语言逻辑所表达的理论体系。教育管理理论水平低下而落后于西方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尽管这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现象。 
   张新平教授曾撰文批评中国教育管理学的稚嫩。从内容上看,认为有的教育管理学著作,理论性不强、概括度不高、逻辑联系不紧。逻辑推导式、事例映证式、感想式、主张式的东西多。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大多处于描述水平;从形式上看,重解释、论证,少反思、批判。照搬照套赶时髦,往往是简单的管理经验总结加上简单的企业管理理论。从相关学科迁移若干知识符号,拼凑、组装教育管理学。[1] 如果说这种评判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教育管理学界理论现状的话,那么孙绵涛教授著《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书近五十万字)的问世则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
   孙绵涛教授在近三十年教育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外教育管理学的诸多理论,比较优劣、吸收借鉴,在体系和内容上大胆创新,以主体教育管理思想为主轴,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做了全新探索。与同类著作比较,表现为范畴建构的学理基础不同,范畴结构有别,抽象层次更高。大大提升了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品位,从根本上改变了其给人留下的“小儿科”学科形象。该著作的问世是一次质变,标志着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正式形成,是中国教育管理学建设的一块里程碑。从此,中国教育管理学有了自己的理论范畴及理论逻辑,有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有了能与西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相提并论的思想理论流派。结束了中国教育管理学理论贫乏而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认为,如果修改再版,使之臻于完善,该书完全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学界后人如欲超越,需另辟蹊径,如找到公认的构建教育管理学体系的新的逻辑起点等。
   二、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主要的学术特色
   (一)原始创新多
   作为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形成标志的孙著《教育管理学》,全书贯穿强烈的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观点创新。
   体系创新表现为,按照教育管理现象中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四个理论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前诸教育管理学的一论(教育管理活动)拓展为六论,用理论体系取代工作体系。教育管理学的体系多样,曾有一般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工作型,行政管理+学校管理型,专门论述学校管理的单一型,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揉在一起的混合型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围绕教育管理活动展开,属于一种工作体系。孙著视野开阔,力求用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统率全书,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全书分为教育管理学科论、教育管理活动论,教育体制论、教育机制论、教育管理观念论、教育管理人性论,六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以学科论做铺垫,以活动论为基础,以体现主体教育管理思想的人性论为主线,使六论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逻辑整体。这种体系创新且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向上为教育管理学科群体系,孙绵涛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学科群体系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教育管理现象学层次、教育管理元学层次、教育管理方法学层次,研究生教学应以元学和方法学层次为主,以区别于本科生;向下表现为具体章节的写作思路,如“教育管理活动论”部分的写作,亦非因袭循旧,而是将教育管理活动先概括为事实要素(由主体与客体、资源与管理、过程与环境、方法与艺术诸范畴构成)与价值要素(由原理与原则、职能与效能诸范畴构成)两大类,然后再分别展开阐述,可谓出手不凡。
   理论创新表现为,主体教育管理理论、教育体制论和教育机制论等都是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作者对中外迄今为止的诸多教育管理思想予以系统分析,概括出两种基本教育管理观,即从属教育管理观与主体教育管理观。从属教育管理观使教育管理完全从属于上级和受教育的对象,缺乏教育管理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调动管理者、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管理观,使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主客体不仅成为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也要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成为推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全书专列教育体制论和教育机制论,洋洋洒洒18万言。作者对教育体制尤其是管理体制有独到、精深研究,学术界无人能出其右,其学术专著《中国教育体制论》引起外国同行关注,已有英文、意大利文版和俄文书评可为佐证。[2] 如同作者所说,“教育体制改革是谈得最多的热门话题,然而对什么是教育体制却少有研究”。[3] 人们习惯成自然,似乎约定俗成或不言自明,无需予以深究,但实际上很多人似懂非懂或对概念的理解任意泛化或滥用。作者对学术界的理论混乱现状有深刻了解,概括非常中肯,澄清诸多误区。在教育体制论部分,首先对教育体制的概念进行论证,剖析体制结构和体制类型,再将体制结构分解为机构(实施机构、管理机构)与规范(机构规范、工作规范、人的规范);在教育机制论部分,首先对教育机制的概念进行论证,将教育机制分解为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功能机制三类,仅其中的功能机制又分解为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从教育体制、机制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从教育体制、机制的概念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教育体制、机制的理论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种属关系清楚,思路层层递进,脉络异常清晰,全文一气呵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驾驭能力。
   观点创新表现为,如关于效率、效益、效能的论述,关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论述,对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批驳,对管理本质二重性传统理解的反叛,对教育方针现行表述的质疑等等,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所限,难以一一展开,仅以对人性的研究为例。作者认为,人性研究的内容或体系应包含人性起源、人性结构、人性价值、人性属性、人性发展诸问题。研究人性还要考察人性与人格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没有脱离人性的人格,也没有脱离人格的人性。人性是人格的基础,人格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价值无涉,人性所表现出的善恶,是“那个”人格所体现出的善恶,不能将人格的价值有涉与人性的价值无涉混为一谈。从人性中分离出人格概念,这是作者的一大观点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人性的不变与可变问题,才能回答教育的价值何在问题。人性相同,人性不变,但在具体的个体身上,人格却有高下之分。升华人格的途径自然是教育,即通过教育实现从普通人性到个体人格的飞跃,教育的价值由此凸显。
   (二)理论色彩浓
   为改变“教育管理学一看就懂、不学便会,什么人都可以在大学讲教育管理学,什么人都可以在教育管理学领域发表高论”的现状,作者笔耕不辍,构建出一套“体现深刻教育管理思想、用范畴逻辑或语言逻辑所表达的理论体系”,[4] 为提高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层次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种理论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
   研究内容的理论性。孙著《教育管理学》试图建立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不就事论事,不追求操作层面和现实针对性;思辨性强,重在探究,重在说理。论述问题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打破沙锅问到底;从哲学层面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寻找方法论依据,哲学味浓。阅读时需要琢磨,而非一览无余;质疑、反驳、批判,对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说法、概念、命题予以剖析,澄清误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精彩处有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
   论证过程的理论性。孙著《教育管理学》逻辑体系严谨,从总体框架结构到具体思路展开,视野宏阔,脉络清晰,将看似零散的诸多教育管理问题纳入体系之中,构成有机整体;论述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分析透彻,具有思辨张力和理论穿透力;提出某一观点,总要先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对争议观点予以评述,在评述中予以反证或阐述作者观点;在基本概念上下功夫,有一种“死抠”精神,对某些概念甚至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本质、规律、学科等,仍要弄清它的内涵外延、来龙去脉;对已有理论进行新的概括,提升理论层次的综合度。如西方管理理论流派众多,素有“管理理论丛林”之称,孙著重新予以概括,将诸多管理理论分为科学主义的管理理论、人文主义的管理理论和自然连贯主义的管理理论,对三大理论流派的各自特征、贡献与缺陷做了高度概括。
   (三)学术规范好
   作者撰写《教育管理学》,广览博取,阅读大量参考书,力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已有研究终点成为新的研究起点。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引用大量英文文献,仅所列英文著作即达52本之多;尊重别人的学术劳动,不掠人之美,大量脚注可为佐证。对前人学术成果、同类著作的评判尽量客观公正,不妄意褒贬;研究过程中寻根究底,决不道听途说、浅尝辄止。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命题,作者经多种方式查阅,最终弄清出自培根1597年在De Haeresibus出版社出版的《沉思录》中;实事求是,既不故弄玄虚,亦不故做谦虚。王长乐教授此前写了一本《教育机制论》,那么孙著“教育机制论”部分与王著有何区别?对整本书加以研究后,作者认为王著实际谈的是社会与教育这种外在的互动机制,而孙著研究的是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内在教育机制,两著并不雷同。如此份量的工作却仅以注释的形式概括表述,有效信息量很大。
   (四)普适性更强
   孙绵涛教授所创立的活动论、体制论、机制论和观念论的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所概括的理论层次高,因此不仅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有重大意义,对理清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亦有重要理论价值。因为教育管理改革从学理来讲,就是改革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不仅如此,活动论、体制论、机制论和观念论这四个范畴及其逻辑的创立,对教育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理论范畴及其逻辑的研究,对理清教育现象及整个社会现象实践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因为我们对教育现象及社会现象的考察,完全可以沿着教育(社会)活动、教育(社会)体制、教育(社会)机制和教育(社会观念)这样的思路加以展开。
   孙绵涛教授创立的主体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是对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学科而无多少理论值得研究这种观点的一种否定;主体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学派重视理论探索和构建,并不意味着这个学派忽视教育管理实践。恰好相反,这些理论的创立,正是关注和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产物。理论的深刻性与应用的普适性并不矛盾,理论性本身蕴含着更强的实践性。正如孙教授在本书《序论》中指出,中国教育改革最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要把中国教育改革的丰富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用这些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5] 孙教授撰写《教育管理学》虽然旨在理论建树而不在其实践操作,但所创立的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和人论的理论,正是系统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结果,对指导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孙教授运用自己创立的理论,多次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重大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调研、起草和修订就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好说明。
   三、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创新的学术人格
   要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除智慧、思想外,还需具有人格力量,学术精神与学术人格密不可分。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对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形成所做出的艰苦探索和重大理论创新,正是来自于作者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及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学术人格。孙教授在长期教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深感中国教育管理学缺乏一以贯之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较高的理论品位,大声疾呼在中国要像美国一样也要来一次提高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理论运动”,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教育管理学的这种学科状况,创建有中国学人自己管理思想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学派。[6] 为此,在对教育管理进行认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主体教育管理观理论,发表了《主体教育管理观初论》一文,[7] 围绕这一理论观念,开始了创立主体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艰苦探索历程。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教育管理学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而不是低水平地重复已有成果,才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8]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创新教育管理理论的原始冲动和强烈的使命感,才使得作者在追求学者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虽然身居闹市,却又能躲进小楼;虽然忙碌烦躁,却还能静心沉思”,[9] 锲而不舍、三十年磨一剑,终于成就了这本以主体教育管理观为主线论述中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标志性著作——《教育管理学》,继而生发开去,陆续写出体现主体教育管理理论各个分支领域的系列著作,有《中国教育体制论》[10]、《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11]、《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12]、《教育行政学》[13]、《教育政策学》[14]和《教育效能论》[15]等,构建了有中国气派的较为完整、系统的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学科理论体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宏愿。在三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孙教授治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追风、不赶时髦,用一种独特的研究视野,探索中国当前教育改革背后诸如体制、机制、观念和人性等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远的学术风骨及深沉的哲人情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学同样浮燥、功利、俗气。作为学人,如何远离尘世的喧嚣,以追求真理,创建理论为安身立命之本,坚守大学永远的象牙塔精神,使我们的科学研究真正锻就“板凳甘坐十年冷,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学术功力,真正达到“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楚图蓝语)的学术境界,从孙绵涛教授创建中国主体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派的过程中也许能够获得一份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孙绵涛教授所创立的主体教育管理理论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孙教授并未止步于此或自我陶醉,而是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反思。最近在《我的学术反思》一文中,对30年来所创立的主体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清理,认识到研究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研究方向;[16] 在《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一文中,对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予以重新审视,发现了这四个范畴之间新的逻辑。[17] 这种勇于修正自己理论的勇气及对学术负责、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不禁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注 释:

————————
[1] 张新平. 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0-14.
[2] 参见孙绵涛著. 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意大利Facolta Scienze della Formazione Universita大学Filippo Spagnolo教授将作者用英文著的“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翻译成意大利文,已在意大利Edizioni Centro Studi Erickson出版公司出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娜?叶?鲍列夫斯卡亚教授读了作者用英文撰写的“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后,写了一个书评《教育改革的体制理论:中国的经验与启示》,发表在俄罗斯科学院举办的学术杂志《教育学》2005年第7期第109-113页上。这份书评的中译文部分发表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4-95页上,全文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93-94页上。中国各大教育网站对书评进行了转载。
[3][4][5][8][9] 孙绵涛著. 教育管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7、5、8、4、456.
[6] 孙绵涛. 提高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品位,创建教育管理理论新体系[J]. 教育管理研究,2005(1):3-14.
[7] 孙绵涛. 主体教育管理观初论[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6-8.
[10] 孙绵涛著. 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11] 孙绵涛著. 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27.
[12] 孙绵涛、罗建河著. 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7.
[13] 孙绵涛著. 教育行政学(第三版)[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4.
[14] 孙绵涛主编. 教育政策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75.
[15] 孙绵涛主编. 教育效能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00.
[16] 孙绵涛. 我的学术反思[J]. 教育管理研究,2010(1):3-9.
[17] 孙绵涛、康翠萍.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 教育研究,2010(7):69-72.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Academic School of Subj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Sentiment after Read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rote by Professor Miantao Sun
Zuwang Yuan
Abstract: Prof. Miantao Sun has conducted hard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academic school of subj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ince early 1980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rote by Prof. Miantao Sun is the bright fruit of his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As the qualitative change and millstone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this monograph indicates the officially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cademic school of subj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then on, there is own theoretical category, logic and concepts for Chines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re also formed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school in China that can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with the western schools of scientism, humanism and natural coherentis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academic school finishes the history that Chines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velopment falling behind western countries for its theory deficient, and opens the new times for Chines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ore of subj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 a new theoretical category and logic is founded in the monograph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hich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octrinal bases of category construction, varied category structure and higher abstract level. This monograph is featured in more original innovation, stronger theoretical property, higher academic criterion, and more widely universality. The vivid and massiv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uthor’s historical mission sense and academic personality of pursuing truth are fully exhibited in this monograph.
Key word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cademic school
Author: Zuwang Yuan, is Profess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 Jinan University. Research field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首页   |    所内概况   |    人才培养   |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    党务工作   |    教师队伍   |    合作交流   |    社会服务   |    学会介绍   |   

版权所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技术支持:贺磊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邮编:110034 电话:024-86574440
传真:024-86576822 E-mial:rieea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