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教育管理基本理论

中国第二届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大会暨 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年会综述
2018-04-03 13:00:46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为了推动中国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0年10月22日—23日,由沈阳师范大学和英国泰博教育集团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第二届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大会暨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大会的开幕式由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主任孙绵涛教授主持,中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林仕梁副主任、辽宁省教育厅周浩波副厅长、辽宁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王长勤主任、沈阳师范大学于文明书记、林群副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大会体现了四个重要特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的发展方向;二是广泛深入的交流了国内外学术成果;三是进一步扩大和历练了中国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领域的研究队伍;四是进一步理清了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的发展思路。

    一、明确了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效能研究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为什么要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怎样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这三大关键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这次学术研讨会孙绵涛教授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从宏观上讲,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理论与方法。西方学者进行的教育效能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基础及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现实土壤,还不能完全解释、印证、规范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微观上讲,西方学者进行的教育效能研究主要以学校效能为主,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目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量的研究和增值研究。当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也不是目前我国有些学者所理解的或正在进行的那种前科学的、模糊的教育效能研究。概括而言,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要在选择和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在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研究体系等方面紧密集合中国教育的内外环境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科学、规范、有效地引导中国教育效能的提高和学校改进工作。 
    第二,为什么要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是中国教育效能研究与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必然选择。 
    其一,教育效能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教育效能自身理论逻辑发展的需要。教育效能研究始于对学校效能的研究,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学校和班级层面。即便是西方学者们后来认识到了学校效能与国家和地方层面效能的关联性并拓展了相关研究领域,但其着眼点仍然主要是围绕学校效能来展开研究,并没有全方位地研究教育领域的效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效能研究旨在克服这种教育效能研究的局限性,真正建立一个能反映各级各类教育效能的理论体系,并使之适应各级各类教育效能提高的需要。二是提高教育效能研究理论水平的需要。在教育效能研究中虽然不乏有相当理论层次的论著,但理论薄弱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在各种变量之间建立统计关系,而不关注创建理论和对理论进行阐释和验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拓展和深化教育效能的基础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教育效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二,教育管理学科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教育管理要讲究效能,整个教育也要讲究效能,因而教育效能研究是教育管理研究和整个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教育管理和整个教育中的教育效能研究,使得作为这两个领域重要分支性学科的教育效能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就是要重视和开拓教育效能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教育效能研究的丰厚理论成果,建设和发展教育效能论这一新的学科,弥补教育管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不足,以更好地繁荣和发展教育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 
    其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效能研究,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使教育更有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眼点比较多,但最重要的着眼点还是教育效能。可以说,提高教育效能对于加速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效率和效益,具有根本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就是要引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新,有意识地用效能的观念来思考我国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用效能的观念来统率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四,追赶西方教育效能研究的需要。中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教育效能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30多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就是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研究平台,开发和培育自己的生长点,使中国教育效能研究在一个新的研究起点上、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 
    第三,怎样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 
    从研究原则上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学习与创新、国际视野与中国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从研究内容上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在层次上要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学生层面的教育效能研究;在教育类型上要包括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教育效能研究;在教育层次上要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效能研究;在学校性质上要包括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教育效能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效能问题,而且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本身的效能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既要有质的研究,也要有量的研究;既要包括增值研究,也要包括非增值研究;既要注重实证研究,也不能排斥和放弃思辨研究。特别强调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量教育活动自身的特质,来选择、整合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体系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应主要围绕教育效能的相关概念、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教育效能研究的主要理论、教育效能评价、教育效能改进、教育效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教育效能领域的学术成果

    这次大会,共收到中英文论文80篇(英文论文10篇,中文70篇),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教育效能领域的学术成果。大会集中于六个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国际教育效能比较研究、教师效能与评价研究、教育政策效能研究、学校管理与改进研究、教育领导力研究、学前教育效能研究。下面,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对本次会议交流的成果进行梳理。 
    1.国外学者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学会创始人David Reynolds在《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对21世纪学校教育的潜在贡献: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的主讲报告中,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仅有6篇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的研究论文,美国也仅有12篇,但是,2010年,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已经超过去3000,范围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他认为在现代教育研究的历史上,没有哪门学科的发展像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的发展一样迅速。他回顾了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对于推动21世纪学校教育所做出的潜在贡献,并评价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泰博教育集团执行总裁Jonathan Garnet教授在《改造学校改进能力》主讲报告中认为,创造学校改进能力是国家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标准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对提出在未来十年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来讲更是如此,他重点介绍了三种泰博集团用于创造学校改进能力所运用的先进实践与科技:学校督导视察、学校自我诊断与改进以及数学学科改进。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Sally Thomas教授的《中国教育质量评价:观念与论证》主讲报告中,运用创新的量化方法分析了纵向检查数据集,探讨了学校效能的属性与本质,搜集了新型质性数据(与校长、教师、学生、政策制定者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访谈),提出了中国运用不同途径进行教育质量评估的前沿发现。同时也探讨了国际学校效能、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研究如何能够在中国的具体情境下运用。 
    香港教育学院Philip Hallinger教授在《学习领导力:40年研究的启示》主讲报告中,以一种广泛的学习领导力模型为切入点,对有关领导力如何有助于学校改进与学生学习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 
    此外,马来西亚大学的Sailesh Sharma 博士和 Marohaini Yusoff教授对学校校长的人文气质进行了研究;马来西亚大学的Fatt Hee Tie副教授研究发现,特许学校模式是一种促进校长提升革新精神与创造性的可行途径,也是一种打破教育系统长久以来形成的集权化与官僚化体系束缚的有力工具。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学Shabnam Ahmed教授对测量学校氛围时使用的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刘洪强博士和Jan Van Damme 教授探讨了与教师相关因素是否能够影响学校平均学业成就评价和复合效应的解释力,以及是否对学校具有除复合效应之外的解释力。 
    2.国内学者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 
     康翠萍教授在《基于效能提升的中国大学校长办学理念选择》主讲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大学校长办学效能,以便更好地实现其办学目标,校长在办学中要进行理性选择:一是树立以学术为根基的大学发展理念,确立学理性和可操作性统一的大学目标理念与效能理念;二是正确处理“事业”发展目标与“人”的发展目标的辩证关系;三是遵循“易经”原则,把握好办学措施上的三个“度”,合理整合办学政策上的两难问题。她还提到:学术效能应该成为今后中国教育效能研究的新领域之一。
    孙绵涛教授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来自中国学者的观点》主讲报告中提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五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效果。 
    孙河川教授在《中国教育效能研究的近况、不足、发展与展望》主讲报告中,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教育效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对中国教育效能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温恒福教授在《效能型领导的内涵、特点与修炼》主讲报告中分析了效能型领导所具有的合目的性、实效性、全面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五大特征,并提出八大修炼方法。 
    朴雪涛教授在《去中心化改革与中国大学效能的改进:制度变迁的视角》主讲报告中提出:目前,大学“单位制度”的存在、“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心化的权力结构是影响中国大学效能演进的三大制度化因素,因此,中国大学效能的改进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改革单位制度,将大学还原为一个“学术组织”;消解大学发展中的制度化精英主义,让社会和市场成为裁定大学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的主体;改革大学的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 
    此外,在教育领导力研究分会场,学者们还对学校校长的决断力、激励艺术、与问题教师打交道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成功的领导者要拥有知识,具有安慰、共感、决策、沟通能力、自我管理等特质,能够在多元化的学校环境中实施有效领导。 
    在学校管理与改进研究分会场,有学者提出:高昂的交易费用正是现代大学治理所面临的实质问题。有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剖析了中国教育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对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途径以及给学校管理效能改进带来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对高校行政化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主张从文化的视角为去行政化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在国际教育效能比较研究分会场的学者们就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芬兰、马来西亚等国教育效能研究范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很多对促进中国教育效能改进的有益启示。如发挥变革代理机构的职能、创建“授业研究”项目、关注课堂层面与学校层面改进的结合、注重学校与外部主体的伙伴关系、构建学校自我改进的能力、注重学校效能理论与变革理论的结合等。 
    在教师效能与评价分会场,学者们认为:建构不同的教师效能评价模型评价教师效能、具体学科和教学情境或者以教师的进步程度评价教师效能、通过主动创生学校文化整体提高教师效能、建立“交往”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效能等等,都是以后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效能责任主体上,有学者认为:在国家和地方教育当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这四类主体需承担的责任中,学校层面的责任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纽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学者们还提出:如何优化教师评价制度已日益成为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主张取消教案检查、盲目量化等形式主义的随意管理,实行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创造与教学方法自主;认为国家必须制定法规,使管理教学的人必须经过相关学习与训练并有实际教学经验,以免随意评价和管理教师。 
    在教育政策效能研究分会场,祁型雨教授认为,现有的研究由于缺乏对教育政策价值这一前提性问题的探讨,因而对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的把握不够全面而系统,并提出四大改进对策:紧密结合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和阐明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的内在规定性;针对教育政策的内容和过程设计系统的、具体的评价指标;尝试运用构建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教育政策的相关建议;有学者对教师政策体系进行了思考,认为国家教师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教师管理政策;还有学者对高考录取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农村中小学撤并衍生问题、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师政策体验等进行了细致研讨。 
    此次大会,除使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向高校领域进行了延伸外,还向学前教育领域进行了拓展。在学前教育效能分会场,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学校效能和改进体系还相当不完备,尤其没有把幼儿身体素质教育和发展作为评估学校效能和改进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了改进幼儿教育效能的对策;有学者主张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与评估体系、创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大纲和教材要点、创立社区、家庭、幼儿园共同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设教师心理素质评估体系;有学者认为,要使中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尽快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提升师资素质是最佳的选择,主张通过提升师资素质改进我国幼儿园效能。还有学者比较研究了国内外多所幼儿园效能提高与改进方案,提出促进弱势低效能幼儿园向顶级高效能幼儿园转变的策略。

    三、进一步扩大和历练了中国教育效能领域的研究队伍

    这次大会,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大学与研究机构(详见表1),共计131名专家学者,就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首届中国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大会相比,本次参会的专家学者增幅超过50%,进一步扩大和历练了中国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领域的研究队伍。

表1 参加大会的国内外机构

英国泰博教育集团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学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马来西亚大学

香港教育学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博凯现代心理与教育技术研究所

上海崇明教育评估中心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宁波大学

东北大学

广西大学

鲁东大学

西南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南通大学

北京教育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许昌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从职称结构来看,参会专家学者以高级职称为主,占比为45%,基本形成了“以老带新”和“传帮带”的新局面。其中,教授占比为27%,副教授占比为18%,中初级职称占比为17%,在校研究生占比为38%。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参会专家学者职称结构  
图1 参会专家学者职称结构

    从学历结构来看,这次大会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为37%,硕士及在读硕士占比为57%,本科及以下占比为6%。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参会专家学者学历结构 
图2 参会专家学者学历结构

    从研究领域来看,参会专家学者中从事教师效能与评价研究的占比最高,为37%;从事学校管理与改进研究的占比次之,为20%;从事教育领导力研究和国际教育效能比较研究的基本持平,分别为16%和15%;从事教育政策效能研究和学前教育效能研究的最少,占比均为6%。具体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见,教育政策效能研究和学前教育效能研究力量急需加强。

参会专家学者研究领域结构
图3 参会专家学者研究领域结构

    四、进一步理清了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的发展思路

    这次大会除进行学术研讨以外,还对学会过去5年的建设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自2005年学会成立以来,我国公开出版了一批有关教育效能方面的文章与著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教育效能方面的研究。据温恒福教授统计:仅以中国知网上查找的文献为例,以“教育效能”为题目查阅2005—2010年和2000—2004年两个5年的文献,后5年比前5年增加率为450%,按主题词查增加了229%。以“学校效能”为关键词检索,增加率是1010%,实现了10倍速的增长。虽然这种增长不能完全归于学会的影响,但学会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学会与“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交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教育效能方面的专家学者。学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孙绵涛教授应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协会的邀请赴美国旧金山与该会的主席与理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签订了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与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协会交流合作的协议。孙河川教授已经正式成为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并为我会的国际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英国Sally Thomas和彭文蓉博士与中央教科所的有关中国教育质量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与英国泰博教育集团的“中英学校效能合作项目”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作为一个年轻的学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高质量地开展学会活动,大力提高学会的吸引力和声望,必须形成一支以教育效能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必须从理事做起,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改进研究方法,大力提高教育效能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具体思路可以归纳为“一个指导思想,六项主要建设发展策略”。
    1. 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效能研究,探索提高中国教育效能,促进学校改进的理论、方法与途径,为繁荣教育效能科学,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六项主要发展策略
    第一,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在下届年会上要对理事和常务理事进行调整,要将那些真心热爱教育效能研究事业,并有志于长期坚持下去的同志纳入到理事会当中,从而使我们学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各个方面的教育效能专家。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会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努力提高学会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决定着学会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学会今后在学会活动的宣传、组织,以及年会的选题、开会的时间与会务服务等各个方面将进一步提高质量,以便进一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员参加活动,并逐渐提高活动的水平与效能。至少两年开一次年会,专题研讨会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召开。 
    第三,各位理事要以身作则,带头开展教育效能研究,努力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争取每二年至少发表一篇有关教育效能方面的成果,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将把我们大家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有系统地公开出版。 
    第四,各位理事和会员要积极宣传学会,并在自愿的前提下发展新会员,壮大我们的队伍,繁荣中国的教育效能研究事业。 
    第五,积极加强与各级各类学校的联系,将效能理论研究与学校改进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发展中国的教育效能理论,另一方面推进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证明教育效能研究事业的重大价值与重要作用。 
    第六,继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与学者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中外教育效能研究的双向交流、相互借鉴与共同发展。在人员交流、资料交流、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一些合作办学等其他合作交流领域。

首页   |    所内概况   |    人才培养   |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    党务工作   |    教师队伍   |    合作交流   |    社会服务   |    学会介绍   |   

版权所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技术支持:贺磊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邮编:110034 电话:024-86574440
传真:024-86576822 E-mial:rieea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