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学术论坛总结(第三十一期)
2010年11月25日,教育经济管理研究所在田家炳书院521会议室,举行了第31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参加论坛的有孙绵涛教授、孙河川教授、祁型雨教授、杨克瑞教授、邓旭副教授、吴云勇副教授、王刚老师、王艳老师、程雷老师、张翠华老师、丁亮老师、刘丹老师、金丹老师以及研究所全体研究生和部分外专业研究生。本期论坛由单莹和李燕丽共同主持。
首先,由刘丹阳同学做了题为《文化问题及其策略选择: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引发的思考》的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导致大量农村学校的急剧消失,从而引发了物质文化的浪费、制度文化的缺失及精神文化淡漠等问题,这三层面的问题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结构。针对布局调整所带来的文化危机,必须合理解决物质文化浪费,建立物质文化再生体系;积极弥补制度文化缺失,构建制度文化保障机制;充分认识精神文化重要性,重焕精神文化内在生机。接着,由董虓同学做了题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问题探析》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者没能制定出及时有效的执行计划也没能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这两个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原因的分析找出了引发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执行者应适当调整政策目标、使之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完善政策内容,使之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健全的政策监督、纠偏机制三项对策,希望能为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
报告人思路清晰、表述规范,各位教授和其它参加者对其进行了点评,并同报告人进行交流。针对刘丹阳同学的报告,杨克瑞教授认为,报告的选题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需要将其研究范围缩小进行研究。祁型雨教授首先对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方法论的层面中来看,对“制度”、“精神”、“文化”之间的界定不清,它们与“文化制度”之间区别需交代清楚。对此,邓旭教授和王刚老师持相同的意见。从范畴层面来看,文中的范畴要素没有界定清楚,范畴要素中的层次也没有界定清楚,这一点与王刚老师的意见一致。同时,王刚老师还认为,必须对创新型的概念加以界定和解释,使读者一目了然。邓旭教授认为,报告前后评述的相关性不大,针对性不强,逻辑关系不合理,之后需逐步改善。尽管研究视角模糊,但是研究中能够看到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值得肯定。
针对董虓同学的报告,丁学森同学首先质疑报告中,财政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现实中,政策表面上较为完善,但实际上却无法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何在。王刚老师对丁学森同学的发问,进行了简短辩驳。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本研究的优缺点都聚焦在“超前”这一特点上。并进一步指出,本研究对其政策的解读不够充分。孙河川教授对调查的对象进行质问,是否有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国外有效的评价指标也可加以借鉴。对教师公务员制这一举措,孙河川教授以国外研究的实例为戒,表示反对。并指出政策的制定在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策制定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最后,聚焦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提出“研究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预告”。祁型雨教授对报告中问题的提出表示赞同。同时,对绩效工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作以解释,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提出,评价标准的建立十分重要,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是有区别的,应具体谈及政策实施问题。徐赟同学指出,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不够深入,其问题属于“技术型”还是“导向型”必须明示。邓旭副教授指出,研究中出现混乱是因为没有弄清楚问题源自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有待商榷。对绩效政策的研究,孙绵涛教授希望该研究者能够查阅相关书籍,充分解读绩效政策。同时,对绩效工资做进一步解释,即30%是超出原劳动的薪资,70%是本职内的基本劳动工资,通过此种方法使教师工资基本上与公务员工资持平。教师对其理解也存在以下问题: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工资的差异;退休教师与在职教师薪资的差异;因课时的评定的不同薪资也有所不同。
在孙绵涛教授的提示下,本次会议由两位主持人进行总结。通过两位报告者对研究领域的精彩报告,进一步拓展了与会学生的视野,对其领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各位教授和老师点评准确到位,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汲取各方之言,不断开拓思维、领会其研究本质。
孙绵涛教授在宣布导师分配之前表示,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希望今后的每期论坛由主持人完成总结、陈词。同时,对各位教授、教师精彩点评表示肯定,希望青年教师在传承本所学术流派和学术精神的同时,能够更快的成长、成熟,不断壮大学术队伍,拓展学术领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在宣布导师的分配情况的同时,希望本所研一的新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的提高、完善自身修养和学识。同时指出,学生与教师是血溶于水的关系。教师是家长、学生是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位学生都将接受各位教授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关注,在和谐的学术氛围中,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办公室
20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