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十一期)
2018年10月31日,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第81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田家炳521学术会议厅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孙绵涛教授、邓旭教授、袁晖光教授、马敬华博士、丁学森博士、冯宏岩博士、李莎博士、王艳老师、金丹老师、贺磊老师以及研究所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本期论坛由刘雨和徐艳雯共同主持,由本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熊枫作题为 《<去学校化社会>读书报告》的学术报告。读书报告会结束后进行了博士沙龙活动。
熊枫同学针对《去学校化社会》一书主要从作者简介、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思想以及读书感想四个方面展开汇报。首先,熊枫同学介绍了《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的作者伊万·伊利奇。其次,熊枫同学将《去学校化社会》一书从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思想等几个方面,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熊枫同学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给予她的感悟。
丁学森老师针对熊枫同学的报告谈出两点思考:第一,作者伊万.伊利奇对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批判和抨击,而之后美国的杜威写的《民主主义教育》,是从民主主义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的培养价值的观点出发,立足于从人很小的时候,对学校的民主型社会的培养灌输,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和收获,那么杜威这种成功的理念是不是对伊万.伊利奇这本书所提到的是一个反例?既然杜威的这种理念在西方反对派会成功,那么在伊万.伊利奇在书中所提到的思想我们怎么去解释它?第二,现在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就是说结合中国的大地、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实际的文化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办教育。所以这种反现代化、超现代化、超自由的观念,不去评论他的对错,在打破既有认识、经验观念的视角之下,结合自身已有的这些观念,我们怎么在学校的这个平台办好教育?有没有更好的启迪和做法?
孙绵涛教授针对熊枫同学的报告谈出三点认识:第一,首先感谢了熊枫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本书的内容、背景和她的一些思考给我们做了介绍。其次,孙绵涛教授认为吴康宁教授在翻译出版这本书时不断地纠正,不断地进行中英文校对,他的学术水平与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孙绵涛教授针对读原著报告会提出了一点建议,他认为专门拿别人介绍的文章讲,读了原著结合别人的介绍讲,不看别人介绍,自己读自己体会,这三种方式中最后一种方式最好,也是最高境界,但是需要很好的学术积累才能达到。作为初学者,读一些艰深的原著时,可以先看别人介绍,再把原著和介绍结合起来读。像伊利奇的书不太艰深完全可以甩开自己读,而像康德和黑格尔的书需要把康德学术和黑格尔学术结合起来再补上作者。第二,孙绵涛教授认为伊万·伊利奇在没有网络没有智能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去学校化这个观念是了不起的。伊利奇对当时的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出了中肯的批判,有的说的很有道理,所以对伊利奇能够写出这样的书表示很佩服。第三,孙绵涛教授对这本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所谓去学校化是去什么样的学校化,去的可以是有组织的教育功能班级授课制而不应当去掉学校化组织。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发展、消亡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网络时代才有可能被去除。其次,我们对伊利奇去学校化的这个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怎么界定的不太清楚,笼统的说去学校化社会可能是不太准确的。最后,马上要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伊利奇的这种去学校化的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形态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读书报告会之后又进行了博士沙龙,主要针对马春晓博士的毕业论文进行研讨和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孙绵涛教授对马春晓博士为论文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其次,孙绵涛教授、邓旭教授以及袁晖光教授针对马春晓博士的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内容中的核心概念与模型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指导。最后,孙绵涛教授建议研究所的博士生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要闷着头读书,干坐冷板凳,要积极找导师讨论,及时汇报自己的新思路,与导师交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交流讨论环节,研究生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在表达向汇报人学习的同时,也基于自身的感受提出了相关建议。在研究所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下,学术论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