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第107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暨202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在田家炳536会议室举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刚、书记刘振旭、副所长祁型雨、邓旭教授、丁学森副教授、李莎副教授、李春光博士、王悦博士、闫石博士、尹美善博士、夏博书老师、张翠华老师、马春晓老师,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22级硕士研究生喻雪和薛亚妮主持。
由22级硕士研究生周上琳、冯婷婷、刘琪琪,23级硕士研究生郭金垚、李方圆分别分享参加《2024年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学科学术会议》的学习收获以及个人感悟。
首先,周上琳分享了此次会议的主旨报告。她概括指出主旨报告的内容聚焦“教育治理”、“学科建设”、“乡村教育振兴”等关键词,以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议题多样、主体多元以及内容丰富,突出了思辨与实证相结合,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了理论基础对于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周上琳从会议中汲取了深刻的启示:一是研究应当紧密围绕主题,积极回应政策热点,关注并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二是研究应深入而系统,遵循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式,构建清晰的分析框架;三是研究成果的呈现应精准而有力,逻辑结构严谨,能够切实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郭金垚以“数字”为核心关键词,深入研读了余凯教授的《数字社会的教育治理与学科建设:集体行动的逻辑》和戚兴华教授的《数智时代本科教学评估的技术风险、主体转向与维度建构》等重要报告。同时,他聚焦教育政策领域,分享了技术治理、社会系统理论、多源流理论、PMC指数模型等前沿理论模型。通过参加此次会议,郭金垚得出了深刻的启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相连,互相需求。在研究中应深入思考教育实践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管理理论作为支撑,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应积极走向实践,深入研究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走出实践,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接着,冯婷婷分享了参加此次会议第二分论坛的心得体会。她指出,作为研究生,不仅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政策意识,还应重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适恰的研究方法。她从自己的体悟中提炼出了以下四点重要启示:第一,做研究要有实践性。要深度介入实践之中,通过诊断、了解和读懂实践,从而能够引领实践并为其服务。第二,做研究要有时代性。要敏锐地把握新政策的要求、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以及新趋势、新变化和新挑战,确保我们的研究与时俱进。第三,做研究要有敏锐性。在实践中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痛点问题和盲点问题,以便我们更加精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做研究要有方法性。要以理论生产为基础,为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底层逻辑、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使研究不仅具有深度,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然后,李方圆分享了自己第三分论坛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她指出,本次分论坛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学校治理体系变革为核心议题,其选题不仅真实反映了当前的研究问题,而且涵盖了多个研究视角,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在这次交流中,她获得了三点宝贵的感悟:第一,研究生应当紧密结合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的现实,密切关注当前的教育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思考那些亟待解决的教育及教育管理问题。第二,选题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研究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确保研究内容既符合个人专长,又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在撰写研究论文时,核心概念必须清晰界定,写作思路应开阔且灵活,论证语言应避免过于抽象,以确保研究的可读性和深度。第三,研究问题需深入探究,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才能获得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最后,刘琪琪分享了第五分论坛的心得体会。第五分论坛聚焦于“家校社”、“校家社”以及“家长教育满意度”等核心议题。她分享了对“家校社”与“校家社”之间的本质区别的理解。这两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主体关系的诠释。从国家层面出发,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学校在其中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因此更倾向于“校家社”的表述,即学校先行,家庭和社会紧随其后。然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义务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在这种理解下,“家校社”的表述更为贴切,它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和相互依赖关系。此外,刘琪琪还分享了四点重要的启示:第一,要直面新时代带来的新政策、新要求、新技术变革和新趋势变化。第二,要关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第三,理论与实践之间互有需求。第四,研究方法创新。
与会教师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精彩的点评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此次会议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提高了同学们深入思考、不断反思的科研能力。通过参加此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同学们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近距离地了解学科前沿热点,激发了研究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将更加刻苦努力,不辜负研究所老师的教诲和支持。